数字交互艺术作品《百鸟朝凤》,由中央美术学院携手北京朝阳区融合共创,观众可通过交互屏幕,将自己绘制的多彩飞鸟融入经典艺术作品当中,沉浸体验穿越千年共创共生的乐趣。深圳特区报记者 耿超逸 摄
(相关资料图)
柔宇科技柔性屏组成的艺术装置——柔树,亮相深圳文博会10号馆文化产业综合馆A馆朝阳展区。深圳特区报记者 耿超逸 摄
中国国家版本馆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带来丰富的文创产品,吸引众多观众驻足。 深圳特区报记者 耿超逸 摄
当前,数字文化发展浪潮奔涌,新应用、新体验、新消费扑面而来。10号展馆内,数字技术助力城市文化传播的场景处处可见。科技对文化的加持,不再停留于文字、画面的机械转换,而是带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思考,让人们通过科技进入文化本身,在由技术创造出的视觉景观里得到情感共鸣。
一机在手,天下尽有
在北京朝阳展区,“一朵雪花”正在绽放,这是作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制作以及奥运会主火炬总设计团队的黑弓BLACKBOW,它将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雪花火炬装置带到了文博会现场,让观众们重温北京冬奥会的精彩瞬间。现场,黑弓BLACKBOW还展出了其创作的数字IP形象,如冬奥会开幕式“一鸽都不能少”、唐女俑和中轴线元宇宙AR漫步“优哉逛中轴”,趣味十足。同样吸引眼球的还有该展区内KEEP互动体验区,现场参展观众通过启动KEEP动感单车、划船机便能与屏幕互动,感受北京朝阳亮丽风景。
微信扫码,一键飞越云端。黑龙江展馆的“VR飞越龙江”以黑龙江省“一城四线”为框架,覆盖7条主题旅游廊道的关键节点。观众通过扫码即可体验飞入大屏画面对应的全景世界,并可通过手机同步控制大屏画面的视角,利用双手协作交互进行独特视角的观景及照片、视频的拍摄。观众既可以进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雪雕制作场景,还可以感受在雪地驾驶卡丁车的极速快感。“云景大屏的体验可以让观众对城市、景区产生更深的印象,从而达到良好的城市宣传效果。”展区工作人员介绍。
随着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文博场馆日益成为游客热衷打卡的旅游目的地。
本届展会上,四川封面传媒科技创新推出了一款文物交互桌。展区策展师冯子宸介绍,该交互桌以四川稻城皮洛遗址为开发背景,对稻城皮洛遗址的四个旧石器进行了高精度的数据扫描,在建模之后再3D打印出来,以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外形。3D打印文物的底座内置了一个识别芯片,把它放在由触控屏制成的交互桌上,就可以识别这个文物是什么,并对应显示文物的详细信息。“许多文物其实面临着运输困难的问题,3D打印文物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而且交互桌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观众不再是隔着展柜去看文物,而是可以近距离触摸、感受文物质地,这样也会提升观众了解文物和历史的积极性。”冯子宸说。
弘扬传统,焕发生机
从静态到动态,从过去到现在。文化产业综合馆内,各省市不仅用数字科技展示城市风貌,也在用数字科技挖掘整合城市文化资源。木版画、古诗词从历史中走来,走近大众身边。
在四川夹江年画的展示区域,一个“会动的年画”让人过目不忘。在一幅鲤鱼跃龙门的年画前,只要打开QQ,使用“扫一扫”中的AR功能,对准该年画,就能看到画中的鲤鱼灵动跃起,激起一波水纹。夹江木版年画传承人张荣强在一旁指导观众制作木板年画。作为四川省夹江县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夹江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推广年画,张荣强也在积极尝试将科技与文化结合。“年画近年来其实在慢慢淡出人们生活,但有科技的加持就更加生动有趣了。文博会大咖汇聚,希望能够尝试跟更多科技企业建立合作,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播、推广出去。”张荣强说。
辽宁展馆内一个高达3.5米的巨型机械动能虎吸引了众人围观。据了解,机械巨兽除了具有产品属性,还具有文化IP的属性,每一只机械巨兽都根据当地文化特色量身打造,成为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孵化和运营IP的有力抓手。设计师肖迪从《山海经》、中国神话传说中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并与国际潮流风格结合,为各地景区、旅游地、商业综合体业态创新、体验升级、场景优化注入新IP。
“以苏轼为例,你点开之后就可以看到他之前创作过的诗歌,以及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色风物。”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商务经理梁超在浙江展馆内为观众讲解“诗e柯桥·云上展馆”操作方式,展区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参展商。“诗e柯桥·云上展馆”体验区在将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贯穿始终的同时,注重互动式体验,将绍兴柯桥的历史、名人轶事、诗词歌赋等文化资源通过可视化的数字平台呈现出来。“数字系统内会汇聚城市人文地理资源,也会以丰富有趣的交互形式进行呈现,让更多人了解古诗词与当地历史文化。”梁超说。(记者 郑铭 焦子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