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6月11日上午,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举行,此次电影节首次设立科幻电影周。在电影周上中外知名行业人士围绕着“视觉工业与美学体系”进行讨论,对于科幻电影如何驱动电影工业的发展提出见解与展望,用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来解读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文化价值。
科幻电影是指以科学技术或未来预言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它们通常包含了与现实世界存在巨大差异的人工智能、空间旅行、异星生物和时间旅行等想象元素。它用想象把人类带入奇妙的世界,向人类展现未来的挑战与机遇,更甚的带来哲学思考,并且科幻电影在科技、音乐和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运用常常是前卫而创新的,这些新颖的元素和手法也常常被其他电影领域所借鉴。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在电影周上提到,科幻是一种语言,它是全世界通用的、通俗的语言,能够让更多海外观众认识我们、了解我们。所以,科幻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科幻电影为人类开启多元宇宙的未来引擎,技术加持科幻电影的创作。郭帆导演也表示,《流浪地球3》正在筹备当中,他毫不避讳地称ChatGPT、Midjourney等20多种AI都会影响电影创作和制作。人工智能对未来影视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剧本创作、后期制作以及特效呈现等方面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加持。而《流浪地球3》的准备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需要大家去认知和了解人工智能的层级和作用。
但事实上,科幻电影的核心并不是科幻,而是应该回到电影的本身。技术能够为电影创作提供便利,带来盛大的视觉效果,但只有高概念、高科幻却没有电影故事内容的话,那么电影就只具有科普性,没有情感性。因此,即使是有先进技术的加持,创作者仍不能够忽略内容创作的本质。
作为《盗梦空间》、《巨齿鲨2:深渊》等商业大片的视效总监彼特·贝布强调,科幻电影创作者仍然需要依靠自己去定义电影。高新技术本身无法创造电影,而是需要人去创造故事。创作者的自身努力和创造力认识最终科幻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郭帆导演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创作者参与到科幻电影的制作中来,更多关注电影的本身,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世界观和高概念。
《独行月球》的导演张吃鱼在论坛上就科幻与喜剧的相结合进行了分享。他提到在创作《独行月球》的整个过程中,最大困难是如何创作出一部同时融合喜剧和科幻元素的电影。随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观众对于科幻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如带着新作《749局》来到上影节的导演陆川在提到的,科幻电影需要是有强大的科学基础和扎实的内容,才能让观众信服。
因此,如何在遵循科学原理的前提下进行喜剧效果的呈现是导演张吃鱼创作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但他努力寻找着这之间的平衡,把握着分寸,在进行了数次考量后才呈现出《独行月球》这样一部作品。
厦门亿斯光年影业有限公司的项目调研负责人杨鑫玉表示,科幻电影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也是具有未来意义的。如果科幻电影能够在青少年的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或许在不久的未来,遥不可及的科幻梦都将成为现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