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雨后,高温消退,傍晚的云南省永平县龙街镇安吉村阴阳山广场重新热闹起来,悠扬的芦笙曲调聚拢了十多个身着苗族服饰的村民。卸下背包,大家开始围圈打跳,粗犷而豪放的动作随着芦笙的节拍、扬抑的歌声此起彼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领头的舞者陶清香是安吉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脱下白大褂,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安吉村舞蹈队队长,“听见芦笙响,不跳脚杆痒,每天下班都要来。”陶清香说,在安吉村,男女老少几乎都会跳上一段“嘎蒙卡兜”。
苗族青年把“嘎蒙卡兜”带上大舞台。永平县文化馆供图
“嘎蒙卡兜”意为苗族打歌,又称“蚩尤之舞”“葛天舞”,是在芦笙伴奏下,边歌边舞,完成“邀约”“滚松球”“结疙瘩”“解疙瘩”“锦鸡摆尾”等独特动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嘎蒙卡兜”不仅再现了苗族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场景,也成为他们在喜庆节日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在安吉这个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早期的‘嘎蒙卡兜’可不是这个样子,都是片段化、零散化的,没有进行过收集和编排。”陶清香介绍说,现在呈现出来的“嘎蒙卡兜”是经历过二十余年的深度发掘、加工和再创作,才由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升华成为如今更有表现力和观赏性的集体歌舞。2009年至今,“嘎蒙卡兜”以它独特的魅力先后在云南省群众文化广场舞蹈大赛、大理州民族民间文艺大赛、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大赛和中国艺术节等各类大赛上获得金奖和银奖,还入选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我们从小就学习苗族舞蹈,但能一直坚持下来,并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跳出‘嘎蒙卡兜’,离不开现在的好政策。”陶清香感慨。
为做好苗族民间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自2001年起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就四向发力,积极推进以“嘎蒙卡兜”为代表的苗族歌舞的传承和发展:一是组织舞蹈队对有歌舞绝技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提供传承活动保障;二是聘请省、州级专家进行指导、培训,在展现苗族歌舞原生态面貌的同时增强其艺术表现力;三是建立苗族传统歌舞传承档案,以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进行记录保存;四是投资建成了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阴阳山民族文化广场,建立苗族文化传承场所。
“我们这一辈虽然年纪大了,但也不能只守着以前的荣誉,得想办法去培养更多的年轻力量。”陶清香说时代进步很快,他们身上也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
苗族青年把“嘎蒙卡兜”带上大舞台。永平县文化馆供图
近年来,为帮助安吉村加快实现富民强村,当地政府和烟草部门不仅在水窖、沟渠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援建力度,还从烤烟产业试点以“合作社承包+公司补贴”的模式积极推广适合山区的机械化生产。
“今年移栽浇水就安上了滴灌管,栽后管理更是用上了培土机、植保无人机,两天就干完了以前两三周才能做好的事,这场大雨过后烤烟、玉米长势更好了。现在时间多了当然得出来练练,我吹芦笙媳妇跳舞,我们都是重要角色。”说起更加省时省力的种植方式,村民陶文明满脸笑意。种植效率提高了,大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释放苗寨活力。
“过几天我们还要到村镇的中小学去,和孩子们一起跳跳。”时间充裕了,队伍齐整了,舞蹈队计划着组织民族文化进校园,“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一次,孩子们喜欢,再累也值得!”陶清香满怀希望地说。(杨继如)
来源:大理州烟草专卖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