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鲁网5月9日讯(记者 李超伟 摄影记者 张超)在台湾大学内有一口钟,是为了纪念他们的一位校长——傅斯年,取名傅钟,每到下课时,钟就会响21下。为什么是21而不是其他数,那是因为傅斯年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21个小时,剩下的3个小时要用来沉思”。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5月9日,参加“2023台港澳媒体山东行”联合采风活动的鲁台港澳记者一行走进了聊城傅斯年陈列馆,一起感受傅斯年先生“敦品、力学、爱国、爱人”的精神。
陈列馆内“状元府第”的蓝底鎏金匾额跃然眼前,左右悬挂着康熙皇帝“南巡”经过聊城时亲笔御题的对联:“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这一栋建筑就是傅氏祠堂的所在,祠堂始建于清朝初期,供奉着傅以渐及家族历代人物,现在是傅斯年陈列馆的序厅。序厅正中雕有傅斯年半身塑像,后面墙壁上是五开大型仿真盆景画,中间为用五块甲骨文拼成的傅斯年先生生平,左右分别为傅斯年踪迹图、“五四运动”形势图、台湾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大门,比较客观地展示了傅斯年的学人风采和人格魅力。
傅斯年陈列馆198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岁月悠悠,傅斯年陈列馆所承载的仁爱、礼义、睦邻友好和家国天下的精神依旧影响深远。
据介绍,傅斯年先生在台湾病故之后,安葬于台湾大学校门旁的热带植物园,1951年12月斯年堂完成,台湾大学将傅校长骨灰迁入,亦将此地更名为傅园。傅斯年之后山东人孙震也曾任台湾大学校长。
“以前只知道傅斯年先生是台大校长,没想到他是山东聊城人,今天听了他各个时期的经历讲解,对傅先生的认识更丰富了。”参观完傅斯年纪念馆,一名记者有感而发。
走出傅斯年纪念馆,沿着古街一路向西而行,采访团登上光岳楼。
光岳楼,位于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主楼为全木结构,通过斗拱榫卯叠扣跨连,不使用一根铁钉就形成牢固稳定的整体,精妙绝伦,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泰岱东来作翠屏”之称。在《中国名楼》站台票纪念册中,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
站在光岳楼上,临窗而望,正南面就是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据悉,海源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聊城进士杨以增所建,历经四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四经四史斋”“琅环之府、群玉之山”……众多学界泰斗,给予中国藏书史上久负盛名的海源阁高度评价。后期,海源阁内的部分图书流入了台湾的图书馆。
“实地看到保留这么完善的古建筑真的非常震撼,以前只在书中看过榫卯结构,没想到它整座楼都是由榫卯结构构成!”一位登楼的记者兴奋地说道。“希望通过我们的镜头,可以让更多的台港澳同胞,走进聊城,感受江北水城的魅力”。
标签: